新闻动态
你的位置:如何做皇冠 > 新闻动态 > 晋中十大名面
晋中十大名面

发布日期:2024-11-19 05:57    点击次数:112

毫气有云:“世界面食在中国,中国面食在山西,山西面食在晋中。”如果有过在晋中农家吃饭经历的,就会深切体会到这种毫气赞誉并非只是夸张。

晋中众多面食如“剔尖尖、变尖尖 、溜尖尖、抿尖尖、擦尖尖、擀尖尖、握流流、搓鱼鱼、捏钵钵、斜食食、蘸片片、拉条子、掐疙瘩、捻疙瘩、柳叶面、包皮面、刀削面、小拉面”等等看起来形状各异,吃起来风味独具的煮制面食,常常使远方来客赞不绝口。

晋中地区还有俗语:“三百六十五天,天天不重样儿”,意思是晋中一带的家庭巧妇,能用单调的面粉可以做出丰富多彩的面食品种,甚至可以在一年之内,做到天天花样翻新,样样独特不重复。

天天做,日日吃的面食,对于晋中人乃至整个山西人来说,已经不仅仅是口中的美味,心底的依恋,而已与醇香的汾酒和老陈醋一起,成为一种面食文化的标签。看似土气的晋中面食,走出晋中,走出山西,足以让“老醯儿”们引以为豪。

面食众多的晋中,还是著名的晋商故里、革命老区。有平遥古城和乔家大院、王家大院、介休绵山等闻名遐迩,也是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和晋商文化发源地。打卡晋中的古色古香时,可以不食大鱼大肉,但必吃晋中当地面食。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盘点一下晋中的十大名面,打卡晋中,不容错过的美味!

流尖,又称流尖面、流尖尖、溜鱼鱼、溜尖尖。流尖又分长短流尖。长流尖又称转盘流尖,其制法新颖,技艺独特,是山西晋中地区的传统面食,曾有人称这种流入锅中长长的面条为长寿面,所以,在山西晋中等地区常以此面来祝贺老人寿辰。其特点条长软滑,易于消化,一根可做一碗。

长流尖的主要制作方法,以面粉500克为例,倒入面盆中,先用300克清水将面和起,再把剩余清水分4次揉入面内,用净布盖住饧1小时左右。再把面放入凹肚形盘内,表面用清水拍光滑,一只手托住盘底倾斜,然后自左向右顺时针转动,另一只手用一根铁筷子蘸水滗住盘边,往开水锅里剔面,使面边剔边流成一根细长条,连续不断地流入锅里,煮熟捞出,即是一碗煮熟的长流尖。

短流尖与长流尖稍有不同,短流尖流制过程中有些面条不是一根细长条,一般为家庭采用,条长软滑,易于消化,食用的时候可以浇配各种荤素浇头。

短流尖的主要制作方法,将面团和制同长流尖一样。将面放入普通碗内或者盘子里,一手执碗,倾斜,另一只手用一根筷子蘸水,滗住碗边往开水锅内剔面,使面边剔边自然下流,成筷条形约25厘米至28厘米长时,即用筷子割断,然后再从头开始割流,而所执碗随剔面徐徐旋转半圈,这样不断反复,将面流完煮熟,捞出即成。

吃流尖配什么“调和”好呢?萝卜白菜各取所爱。西红柿鸡蛋是最常见的也是最受欢迎的,红黄相间,汁水浓郁,诱人食欲。

在晋中很多乡村,腌酸菜是农家过冬必不可少的东西,腌酸菜配上土豆丝烩成酸菜调和。酸菜的酸香,土豆烩烂后汤汁黏黏糊糊的,吃上一碗很是舒坦。流尖与肉炸酱也是绝配,棕红的酱色,浓郁的酱味,再搭配上黄瓜丝、萝卜丝等,那就更美了。

流尖在山西晋中等地是百吃不厌的农家面,吃时一定要用当地人吃饭用的大碗,大碗里好调好拌,可以吃的过瘾。不仅自己吃得香,别人看得也香。

擦圪斗,也叫擦面、擦尖、擦节、擦蝌蚪、擦圪蚪等,还有一个很有诗意的雅号,叫“仙人过桥”。山西多地特色名面,此面晋中地区常食,吃时适当配各种荤素浇头。做“擦仡斗”的擦子,是系在木框架中嵌有凸形铁片,铁片中布满椭圆形小孔的一种炊具。此面还宜用高粱面、细玉米面、杂豆面等进行擦制,味道和食感别具特色。所以它具有民间饮食的所有特点,粗糙简单,但却可口。

擦圪斗的主要制作方法,把面粉倒入盆里,加水搅匀,冬季宜用热水,其他季节温水即可,抟成面团即可,不用多揉,然后将扁眼“擦子”横架于锅沿上,左手按住擦子,右手握一块面,放在擦子上向前方一下一下地推擦,将面擦漏在开水锅里,煮熟即成。

晋中人吃擦圪斗,所用的配菜比较随意,农村更是方便,菜园里有什么,就直接可以拿来做。茄子、辣椒、洋柿子、豆角、萝卜等均可以搭配着做。洋柿子、辣椒椒配豆角,鸡蛋配洋柿子,猪羊肉做的肉臊子汤等,各具特色,香味各异。

晋中人擦圪斗的吃法“百搭”——可以清汤吃,可以浇菜吃,更可以炒着吃。不管哪种菜码,哪种吃法,当地人总忘不了三样佐料,一是老陈醋,二是辣椒,三是大蒜瓣。一碗擦圪斗进肚,直吃到满头大汗,口鼻通气,会让人不觉赞叹一声:“美吃损啦!”

切板条,又称切板板,此面为晋中平遥、祁县一带的家常面食,也是平阳人最喜欢的面食之一,切出来的板条可粗可细,食之可荤可素,是许多晋中人碗中最常见的面食之一。

切板条旧时以高粱面和玉茭面为主,现在主要以白面为主,包皮面的样式往往也属于切板条的一种。与普通擀面制法有相似之处,但口感与擀面条截然却不同,吃着更为光滑筋道,入碗不浓不粘,食时可浇配各种荤素浇头,亦可配以荤素作料,或炒而食之,或做成汤面也很有当地风味。

切板条的制作方法,主要是将面粉纳入盆内,加水和成面团,稍饧后把面放案板上揉光,用擀面杖擀成约3毫米厚的面片,再用刀切成约10厘米宽的大长片。

锅上火烧开水,用刀将宽面片切成竹帘棍粗的小方条,用刀直接铲入开水锅中,在锅中用筷子将面条搅开,以免粘连,煮熟捞出即成。

另一种制法是将面团擀成约1厘米厚,宽10厘米的大长片,放在一小木板上,将小木板架在锅沿上用刀切成约1毫米厚的小薄片,直接切入锅内煮熟即成。在晋中平遥,时不时就能听到这样的对话:吃甚饭咧?对方答:切板板。又说:简单饭么,是的。

切板板是晋中家常面食系列中比较简单的一种,一擀一切即成。但就是这样简单的家常面食,其花样也有很多种。如杂面切板板、三合面切板板、红面切板板、花花切板板等等。可见切板板在晋中,尤其是平遥之深入人心。

在平遥婆姨们的手里,一团面变换出很多样式。以面的种类分有白面的、红面的、杂面的、三合面的、花色面的,包皮面的。以形状来分,有长切板板、宽切板板、薄切板板、厚切板板之分。只要能想到,就能从手下切出来。

搭配切板板的浇头也有很多,白菜豆腐粉条子、土豆丝、茄子丁、熬菜、西红柿鸡蛋等等,在平遥,干爦猪肉也很适合配切板板,其做法类似小炒肉,小火慢炒出来的。切板板吃起来非常爽口,由于每条面都经过刀切,两面都滑爽无比,因此,吃的时候特别滑溜痛快,吃饭快的人几乎不用咬,囫囵吞咽就行。

在平遥面馆吃切板板,尤其是多个后生一起吃面,吸溜声此起彼伏,根本顾不上说话,风卷残云,那情景,那声音,让厌食的人不再厌食,让挑食的人不再挑食,让细嚼慢咽的人目瞪口呆,让没食欲的人吞咽口水。

包皮面,切板条的一种,此面在榆次的许多乡村亦称“金裹银”。山西晋中榆次的特色面食,“包皮”就是面裹面,外面是2层白面,里面裹着“荞面包皮”,“红面包皮”或“玉茭面包皮”,内有乾坤,别出心裁。

在晋中、吕梁、忻州等地区这种面食非常普遍。但由于各地食俗不同,所用的面粉种类和吃法也各有特色。在平遥、祁县、介休、汾阳、孝义等地常吃“红面包皮”。在阳泉市、盂县、平定县一带普遍吃“玉茭面包皮”。在忻州市、原平市一带杂粮丰富,喜吃“荞面包皮”、“红面包皮”和“玉米面包皮”等杂粮掺和的包皮面。食用时一般浇上各种荤素浇头,以浇面浇头为主。

而“荞面包皮”则配以各种荤素配料,炒制食用。如以肉、蒜苗炒制的“金裹银”是山西原平市的传统风味小吃,味感独特,非常可口,深受当地人们的喜爱。

榆次包皮面的主要做法是,先将一斤白面粉放入面盆内陆续加水,搅成面穗,大约加水250克,和成面团,揉光揉匀。再另取面盆放入适量红面,用开水烫面,大概用水量为500克,用筷子搅匀后揉成面团。然后将白面团在案板上揉匀按扁,包裹上红面团揉成圆球形。

紧接着再将合二为一的面团按扁,用擀杖擀成约一元硬币厚的大面片,然后切成长约15厘米,宽约3毫米的面条,投入开水锅内煮熟捞出即成。盛到碗里的面红白相映,搭配上浇头吃起来韧滑可口,饱腹感很强。

柳叶面,山西和汤面常用的一款面,晋中和晋东南等地区特别喜吃“和子饭”,即小米稀粥内煮面、南瓜、山药蛋、豆角、菠菜等,再加入调和料的一种农家饭食。其中和子饭内所煮面条一般常煮的就是这里所提到的柳叶面。另外晋中人吃汤面、炝锅也多用柳叶面来烩制。柳叶面亦可吃捞面,浇配各种荤素浇头即可。

柳叶面的制作方法主要是,将面粉放入面盆内,加水和成面团,盖上净布稍饧,在案板上揉至面光。然后用擀面杖擀成1毫米厚的大薄片,撒上面扑后全部卷在擀面杖上,然后从中抽出擀面杖成为多层叠在一起的面片。随后用斜花刀法(即切面时左、右、中相互交叉各切一刀),将面切成形似柳叶的形状,下开水锅煮熟捞出,或直接煮入小米稀粥内。

柳叶面,片宽较厚,比较耐煮,较长时间放置或水泡不粘不软,可以一次多做,晾晒至半干,擀一次可以连续好吃几天。

漏面,晋中、晋东南等地区的传统面食。晋中比较讲究的家常饭之一。在旧时,商贾或大户人家多食漏面,漏面如同漏粉,用大葫芦凿眼为炊具。山西人在外地商号中当厨师,以漏面技艺高而出名的名厨大有人在。太谷人杨氏曾于民国年间在北平某商号当厨数十年,以漏面绝技赢得商界众多名厨师的极大赞扬。

在诸多“眼眼食”中(在山西如漏鱼鱼、抿尖尖、擦尖尖、握溜溜、轧河漏等均属于眼眼食),此面制法别致,风味独特。和面时需先和硬,再扎实,成稀软面团。制条工具采用葫芦制成的有漏眼的瓢,稀面经漏眼漏入沸水锅内煮熟成面条。

漏面的主要制作方法,将一斤面粉与少许盐混合,先加入250克水和成硬面团,再将剩余的150克水依次淋于面团上将面扎光扎稀,揣揉揣软,成有筋道的糊状。底部有一个洞的葫芦吊置于沸水锅中央上方,先将洞塞住,将和好的稀面放入瓢内后去掉塞子,面糊便缓缓地自行漏入锅中,成为一根长长的粗细均匀的面条。煮熟捞出后浇上菜卤,即可食用。滑嫩爽口,易于消化,老少皆宜。

握溜溜、又称“握流流”,主要流传于晋中平遥、吕梁文水一带的传统特色面食。握溜溜”和“握流流”,从字面上都可讲。“溜溜”是指握攥时光滑的感觉,“流流”则是指面团从指缝间“流”出时的动感,。

这一技法的起源虽无文字可查,但民间尚有传说,能解释清楚握溜溜的技法成因。其起源于何时,由何人所创,已无考。但从其技法特征来说,是山西面食制作中最为古老的烹饪方法之一,与揪、撅、搓、掐、捻、扭、拉、捏、拖为同一类型,比借助工具成型的削、剔、拨、切、剪、擀、抿、压、摊、推、折、戳等“原始”面懂得多。“握”法看上去虽然“粗陋”,但工序简单,易于操作,省工省时,是农家农忙时乐于选择的一种烹饪技法。

正是因为其简单实用,被老百姓保留下来,成为面食烹制的“活化石”。河捞、抿尖的问世,应该是握溜溜的升级版。民间流传有一个故事,说它是歪打正着的山西小众面食,很多时候我们一些事情或者发明都是人们不经意间创造出来的,就如这款面食握溜溜。这一面食的制作非常简单,无需用擀杖、案板、刀具等,仅用手握面团从手指缝中将面流出成型。

在晋中地区,人们以这种既省时又省工的面食为家常便饭。这种面食多为二合面或三合面制成,因面的混合比例不同而制成的形状也不同。

其制作方法是将两种面混合均匀,加温水调制成面团,蘸少许水将面扎软扎光,面要稍稀软些。取一小块面握入手中,五指用力向内握,使软面团从指缝中缓缓流入沸水锅中,成为有棱有角的三棱片状,煮熟出锅,浇上面卤即可食用。这做法简单粗暴,滑溜爽口,颇具特色。

关于握溜溜还有一个传说,从前平遥城东有个年轻后生叫王二宝,娶了个漂亮贤惠又能干的媳妇叫翠莲。可是翠莲的婆婆却十分强势,“恶婆婆范儿”十足,对儿媳总是百般挑剔,看哪哪不顺眼。

有天中午,快到吃午饭的时候,翠莲婆婆不见翠莲下厨做饭,便责骂起来:“都什么时辰了,锅灶还未开动。你叫我儿回来吃屁喝凉水呀?摆什么孕妇的臭架子,哪个女人还不会怀个孩子!”身怀六甲的翠莲,因身体疲累便睡过了头。忽听婆婆的责骂声,赶紧起身往厨房跑去,心急如焚地倒水烧火、舀水和面,赶紧忙活起来。由于一时着急,便忙中出错,和面时不慎把水加多了,面和得太稀不成团也不能擀。

此时,只听得院子里隐隐约约的脚步声像她丈夫的脚步声,要吃饭的人回来了。这下可让翠莲急坏了,手里握着一把稀软的面团不知所措。眼看面团从指缝间流出来,她怕掉在地上糟蹋了粮食,就赶紧把手移在烧开水的锅上。看着锅里的开水,翠莲有了主意,就试着握了几下,那稀溜溜的面便顺着指缝光光滑滑地溜了下去。等那握下去的“面溜溜”在开水中翻了几个滚,翠莲捞起一根尝了尝,筋筋的,心中便不再忐忑。

随后便将所有的面“握”进锅里,煮熟之后调入咸盐,又炝了葱花,瞬间香味就悠悠然的飘出了厨房。翠莲将做好的“面”端上桌,婆婆和丈夫惊讶不已,异口同声地问道:“这是甚饭?我们可从来没见过,莫非是你娘家那里的做法?”翠莲顺坡下驴,随口答道:“这叫握溜溜,你们看好吃不?如果觉得好吃,下回俺再给你们做。”婆婆、丈夫端起碗,入口品尝,后又齐声说道:“好吃,好吃。”从此,握溜溜就在晋中平遥流传开来,后祁县、文水也学会了这个做法,握溜溜从此便成为这一带的家常便饭。也成了简便快捷的“乔迁”工作餐。搬迁劳累,食量大增,吃那握溜溜实在是香得很。

握溜溜的吃法、做法没有定式。一种面可以做,两种面也行,三种面更好。现在人们在饮食上既讲究口感,也讲究健康。所以,做握溜溜时还是以白面为主,再搭配少许豆面、高粱面或玉茭面为好。至于浇头、调和,可根据个人喜好或仅有食材烹制。西红柿、炸酱、酸菜调和各具风味。如想汤食,可同清汤面,如想炒食,可似蛋炒面或肉炒面。吃法不拘一格,可随心意灵活多变。品食握溜溜不必追求正宗,只要烹饪得当,都很好吃。打卡晋中、打卡平遥,值得一吃的美味面食,方法简单快捷,我们自己在家也能制作。

“滚子面”,晋中一带农家日常食用的传统面食之一。因其切成短而宽的面条后,又在面扑上滚成稍长又圆的面条,故名“滚子面”或“滚条面”。滚子面煮熟后,利而爽口,筋道生香,很受当地百姓的喜爱。

其主要制作方法,将面粉加水和成面团,揉光揉筋,稍醒片刻。将面团擀成3毫米厚的薄片,撒上扑面,用刀划成约5厘米宽的面片,再逐片切成短面条。将切下的面条撒上面扑,搓成圆形而较长的面条,入沸水锅中煮熟,浇上各种面卤即可食用。面条劲道,吃着有嚼劲,坚实耐饥,操作简单,也是山西小众面食的代表之一,大家也可以在家试试哦!

钢丝面,又名“塑料绳”,山西晋中和晋北地区民间常吃的一种面条食品,粗粮细作,怀旧美食。此面因选料为玉米面和黄豆面,两种面粉调和而成,所以口感较硬且过筋,被大众形象地称为钢丝面。

其主要制法,将两种面拌和均匀,加温水调制成团,稍醒。将面团揉光后,或用机器压成条或手工擀成薄片,切成细丝条,下开水锅煮熟浇卤即可。

机器压制的钢丝面工序较多,口感较硬,在食用之前,可要下一番功夫,先用凉水浸泡一会儿,把它泡软之后,才可以下锅,出锅浇入臊子即可享用,筋道可口,喷香扑鼻,搭配西红柿、鸡蛋、青菜,简单炒一炒也可以。

钢丝面质地较硬,不好消化,老年人吃不习惯,现在大街上虽然也有钢丝面,,但很少,部分超市商店有销售半成品,如果想吃,可以网购回去自己煮着吃,吃钢丝面必须配上山西老陈醋才更有味道,更有特色,更有助于消化呦!

榆次桃花面,最初是为了应对战乱和逃荒而发明的,所以又称“逃荒面”。

据传说,榆次城有家大财主,财主家老太爷要过八十大寿,于是提前半个月就在城里一家有名的饭庄预订了酒席。饭庄掌柜一接到预订,便不敢怠慢。提前预定肥猪和鸡、鸭、鱼等鲜活食材。督促伙计们连明彻夜地赶做。那时上的菜主要是蒸碗菜,像烧肉、丸子一类细工肉食,所以必须提前加工制作。

然而,事不赶巧,就在准备办寿宴的前三天,突然就传说省府起了兵乱,老百姓都怕得躲了起来。眼看预定的宴席蒸碗已做好,却摆不成宴席,一大堆半成品不知如何是好,卖掉吧,人心惶惶,谁也没心思上饭庄来吃这饭。

很快有许多外地逃荒的百姓来了榆次城。到饭庄吃饭的人也不少,可都是些平头小老百姓,没有多少钱,只够吃碗面充饥,哪里会有人吃席。掌柜对此是愁容满面,这时店里的一个小伙计给掌柜出了个主意,饭庄酒席改卖面,不用再另做调和、菜汤,就做成清汤浇面,每碗上头放点现成的烧肉、丸子、金针、木耳、海带就行了,也就把这些东西都卖出去了。掌柜一听,觉得这个主意还不错,就开始挂出招牌卖面。来吃面的客人一看,没见过这样的面,尝了尝,味道挺不错,就问小伙计:“这叫啥面?,吃着挺好吃”小伙计心里转念一想,今天来吃饭的都是逃荒的,就随口说道:“逃荒面”。人们一听逃荒面就都笑了,饭庄生意也渐渐好了起来。后来其他饭店也都学着做了起来,逃荒面从这以后吃的人越来越多,名声也就越叫越响了。

再后来,食客们觉得逃荒面的“逃荒”不吉利、不雅观、也不好听。当地一有名秀才认为应该把“逃荒”改成“桃花”二字,取自靖节先生的“桃花源”之意。一并给饭店题了“桃花面”的三字匾额。

“桃花面”的牌子往外一挂,吃的人就更多,影响就更大了。慢慢成了榆次城各类饭店的招牌看家面。

现如今,经常有人会戏虐的说,“如果你想交桃花运,那就去吃碗桃花面。”桃花面经过多年的传承和改进,技艺不断提高,慢慢的就成了榆次的传统名面了。

桃花面在各地的做法也略有不同,霍州喜食饸饹面,而平定喜食丸子,榆次喜食鸡蛋、烧肉等。原料根据食客喜好添加,但基本方法大致相同。

桃花面主要是指面条的配料,面条放在碗中,舀入蒸烧肉和蒸丸子剩下的肉汤,摆上一片烧肉、一个肉丸子、一个荷包蛋、几根汆烫过的菠菜或者小青菜,象征“桃花”,故为“桃花面”。那就此面之寓意,把这碗“桃花面”送给大家,祝我们每个人面若桃花般娇艳。

晋中十大名面大家觉得怎么样?打卡晋中,不容错过的美味!晋中的特色面还有很多,你还晓得有哪些?点赞关注不迷路,欢迎大家留言讨论,说一说你心目中的十大名面,这里还有更多不一样的美味,大家不要错过哦!



上一篇:没有了

下一篇:没有了